高蹈远举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查看:4954|回复:8153

[转帖] 墓碑上刻着“宣议郎”头衔 活着时候是几品官员 不大不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2024-10-23 12:32:0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清代的宣议郎官制中存在一套严谨的封赠制度,墓碑上常见的墓碑“宣议郎”头衔涉及到清代官员的封赠,其等级和规定对于理解清代社会及家族传承有着深远的上刻影响。将对清代封赠制度进行解析,着头包括封赠的衔活原则、等级划分、候品特殊情况以及封赠的宣议郎实际意义。

    一、墓碑封赠制度的上刻背景和原则:

    1. 承荫与封赠:

    清代官制中存在“承荫”和“封赠”两个概念。承荫是着头指子孙可以因祖先是官员而有资格成为官员,封赠则是衔活在子孙成为官员后,对祖先进行官职封赠。候品

    2. 男女封赠的宣议郎差别:

    在封建时代,男女封赠存在差别,墓碑男性的上刻封赠称为“阶”,女性的封赠称为“命妇”。男性阶的等级与品级相关,包括文官和武官,而女性则有特定的封赠头衔,如一品夫人、命妇等。

    二、官员阶级与封赠等级的对应关系:

    1. 文官和武官的阶级划分:

    文官和武官在官制中有不同的阶级划分,对应不同的封赠头衔。例如,文官的阶级从正一品至从九品,而武官则从建威将军至修武佐校尉。

    2. 封赠的代数限制:

    封赠的代数与官员的品级有关。一品官员可以封赠三代,二品和三品官员可以封赠两代,四品至七品官员只能封赠一代,而八品和九品官员只能封赠自己。

    三、特殊情况下的封赠:

    1. 父子同时在官场仕途:

    为解决父子同时在官场仕途的问题,清代朝廷制定规定,父辈如果是现任官员,就不能享受子孙的封赠待遇。兄弟中有两人或多人在朝为官时,按照"就大不就小"的原则,给予祖宗最高的封赠待遇。

    2. 职官通过捐纳获得更高级别虚衔:

    职官通过捐纳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虚衔,这也将影响封赠时的头衔。这种制度在晚清时期比较普遍,导致一些墓碑上的封赠头衔并非实际官职。

    四、关于“宣议郎”的解释:

    1. “宣议郎”的特殊头衔:

    在清代,正七品的官员封赠时,通过考试晋升而来的头衔不是“文林郎”,而是“宣议郎”。这是一种较为冷门的知识点。

    2. 封赠头衔与实际官职的关系:

    一位墓碑上刻有“宣议郎”的官员,很可能并非通过科举或监贡进入官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封赠头衔。

    五、封赠制度的演变与破裂:

    1. 封赠的时间限制:

    在清初时,封赠需要在国家举办重大庆典的时候进行,这是一种限制。然而,康熙时期后,封赠的时间限制逐渐松动,官员在任期满或升迁时都可以提出申请。

    2. “貤封”制度:

    为表示对长辈的孝心,一些官员将自己的封赠让给了祖父母或父母,这种做法称为“貤封”。

    六、封赠制度的实际意义:

    1. 家族传承与社会地位:

    封赠制度是清代家族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封赠,家族可以保持在官场中的地位,并提高社会地位。

    2. 捐纳与虚衔的影响:

    官员通过捐纳获得更高级别的虚衔,这也影响了墓碑上刻有的封赠头衔,使得一些头衔并非实际官职,而是通过金钱购得的虚衔。

    七、清代官员封赠制度的多维解读:

    清代官员封赠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家族传承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机制。通过对承荫、封赠等概念的解析,了解了官员阶级与封赠等级的对应关系,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封赠规定。同时,“宣议郎”的头衔揭示了清代封赠制度中的一些冷门知识点。封赠制度的演变与破裂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脉络,而封赠的实际意义则深刻影响了清代社会的组织结构。通过深入研究这一制度,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清代社会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及其在历史演进中的角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娱乐|焦点|休闲|百科|探索| ( 浙ICP备8141366号-1 )

Powered by 高蹈远举网X3.4

© 2001-2017

返回顶部